“今天,微元合成阿洛酮糖(无花果糖)正式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食品原料公告行政许可,成为全国首家获得批准上市的阿洛酮糖生产企业,也是唯一一家通过生物发酵工艺获批的企业。此次批准的AS10菌株直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技术,是国内首个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获批的案例。”7月2日上午,在微元合成创始人、CEO刘波的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这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使用的生产工艺绑定了申报企业的专利技术,这意味着,未获得国家行政许可的企业将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其阿洛酮糖产品也无法在国内合法上市销售。
6月19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时,微元合成阿洛酮糖还在审批中。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哪怕是一点点儿,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刘波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工作时,老所长就任时讲的一段话,这也是刘波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做的事。
据刘波介绍,阿洛酮糖又名无花果糖,是一种口感接近蔗糖、热量却几乎没有的天然稀有糖。像果葡糖浆一样,阿洛酮糖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甜的需求,补充国内食糖的缺口,但不会带来身体代谢的负担,同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还有积极作用。
“蔗糖是一种常见的大宗药用辅料,但八包板蓝根颗粒曾把一名成年男性‘送进’ICU,就是因为短时间内摄入过多蔗糖,这名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的男性被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微元合成首席运营官李响介绍说,在当前全球普遍关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背景下,医药界开始寻找安全的健康糖产品。阿洛酮糖被业界视为继蔗糖、果糖之后,最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天然健康糖,业内也将这一原料视为“零糖界”的明日之星。
但由于传统方式生产阿洛酮糖需要经过两步转化,转化效率仅在10%左右,并且与果糖混合提纯成本高,导致其市场价格高昂,普通人难以享用。而微元合成通过创新的合成生物技术,改变了阿洛酮糖生产难、成本高的现状。
刘波告诉记者,微元合成首创“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通过改造微生物菌株,让“细胞工厂”直接“吞食”葡萄糖生成阿洛酮糖。这将传统的两步反应缩减为一步,转化效率提升至80%。同时,剩余的葡萄糖被菌株代谢,彻底解决了分离难题。采用这一全新技术后,生产阿洛酮糖的成本将下探50%。更为重要的是,AS10不仅是一个菌株,更是一个可无限自主复制的“智能细胞工厂”,将推动工程菌株进入真正的产业适配时代,同时为阿洛酮糖成为普遍使用的大宗健康糖打下基础。
据介绍,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物制造产能,约3000万吨产能中有近一半产能是淀粉糖产业。然而,其中约有500万吨是果葡糖浆,如此大量的果葡糖浆消费补充了部分国内食糖需求缺口,但同时也“催肥”了国民的身体。此外,由于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的玉米、电和蒸汽,企业之间的竞争聚焦到了原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因此果葡糖浆产业常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造成大量产能闲置,2024年中国果葡糖浆产能达到858万吨,实际产量大概仅在434万吨,约有一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AS10菌株可以利用、盘活国内庞大的生物制造闲置产能,不仅能促进国内生物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还能提振下游食品饮料等消费市场。”刘波表示。
此次国家卫健委的行政许可,也正是基于这一独创工艺。先进的技术与工艺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更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微元合成位于秦皇岛的阿洛酮糖一期工厂已正式投产,二期工厂已启动,将于2027年投产。与此同时,微元合成联合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多家传统生物制造合作伙伴,正在抓紧推进多个10万吨级产能改造,其中位于华北地区的6万吨产能改造项目将于2025年10月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阿洛酮糖供应商。目前,微元合成阿洛酮糖的合规销售区域已覆盖包括亚太和北美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人口总计约20亿人,正努力实现阿洛酮糖的“全球通行”。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的微元合成实验室,充满了“魔法”。科研人员就像魔法师,他们通过改造微生物,创造出多种生产生活用品。比如,高效生成叶黄素。据刘波介绍,叶黄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可以维持视觉健康,传统生产模式是种植万寿菊提取叶黄素。种植一年,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烘干、提炼、提纯等过程,才能得到叶黄素,生产成本很高。而采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后,不需要土地和种植,让微生物菌种“吞入”淀粉糖,便能不断代谢出叶黄素。一个一米见方的发酵罐一年生成的叶黄素,相当于250亩万寿菊种植一年的产量。这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节约了土地资源。类似这样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合成生物创新项目,微元合成目前已储备有50余个。
“用自然的力量,让物质生产回归自然”,这是微元合成的宗旨和信念。作为未来产业,合成生物也是全球热点。为抢跑相关赛道,近年来,北京市不断释放政策红利。2024年9月,《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当前,伴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合成生物制造正不断打开生物医药、食品营养、美丽经济、生物农业、生物环境、新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表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布局大约40%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医美护肤也是一条重要赛道,合成生物制造可研发生产更稀缺、更优质、成本更低的护肤原料,如麦角硫因、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
据郭玉东介绍,合成生物技术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两个优势,在生物能源领域,它对产品的减碳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秸秆、芦苇等废弃物合成生物树脂,可以制造钓鱼竿、羽毛球拍、手机背板等,用这种技术生产的聚乳酸还可以制作地膜、吸管、餐盒等。(本文图片 孟黎)
保利配资-保利配资官网-专业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